IM体育听说钻石行业是被一家公司垄断的能详细介绍一下么?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2-14
分享到:
 IM体育关于钻石的文化,可以追溯到至少一千多年前,从很久很久以前钻石就代表着纯洁、永恒和高贵。那个时候石头就是石头,还没公司什么事。  1867 年初,人们在贫穷的布尔农民 Daniel Jacobs(丹尼尔·雅各布斯)的地里发现了南非钻石,这块土地位于好望角殖民地奥伦治河上的霍普镇附近。霍普镇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拓居地。该地区靠近南非奥伦治河和瓦尔河的交汇处,是无数欧洲拓居者(主要是荷兰人和英

  IM体育关于钻石的文化,可以追溯到至少一千多年前,从很久很久以前钻石就代表着纯洁、永恒和高贵。那个时候石头就是石头,还没公司什么事。

  1867 年初,人们在贫穷的布尔农民 Daniel Jacobs(丹尼尔·雅各布斯)的地里发现了南非钻石,这块土地位于好望角殖民地奥伦治河上的霍普镇附近。霍普镇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拓居地。该地区靠近南非奥伦治河和瓦尔河的交汇处,是无数欧洲拓居者(主要是荷兰人和英国人)寻求的目的地之一,他们从沿海出发,向内地行进,之后便在这里耕种和畜牧。人们都没想到这个地区可能蕴藏着珍贵的钻石。

  这个惊喜的发现促使布尔农民又来到河边,他们更加仔细地寻找这种“blink klippe”(闪亮的石头)。发现钻石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拨又一拨的探矿者闻讯赶来,在这里搜寻类似的宝石。贪婪的淘钻人十分惹人烦,当地农民坚决反对他们在自己的农场采矿。

  就在此时,淘钻人们听说戴比尔斯兄弟允许别人在他们的农场上开矿,一时间所有人都驱车前往,才几个小时功夫,农场上就人满为患了,每一份土地都被人瓜分一空。戴比尔斯兄弟11年前花了50英镑购买此地,看到淘钻人的热情,戴比尔斯兄弟以6300英镑的价格把这块地卖给了淘钻人联合集团。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把这块土地卖得更贵一点,因为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戴比尔斯钻石公司(注意:并不是戴比尔斯兄弟创立的,只是用了他们的名字)从这块农场先后挖出了总价值超过6亿英镑的钻石。

  罗德斯(Cecil Rhodes)出生于1853年,他本来是到南非和哥哥学习种植棉花的,后来误打误撞加入了淘钻的行列,他有一个水泵,不论谁的矿坑渗了水,都找他来出租水泵,一来二去,他竟然因此发迹起来,他用这笔钱购买了戴比尔斯兄弟农场上的矿坑,1880年,罗德斯成立了公司,取名:戴比尔斯矿业有限公司。

  1887年,南非金伯利钻石行业被两大公司统治——罗德斯旗下的戴比尔斯公司和巴纳多主导的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是“好望角法兰西钻石矿业公司”,简称“法国公司”。巴纳多想买下“法国公司”,但该公司不喜欢巴纳多,不肯和他交易,罗德斯趁机向法国人出价140万英镑,巴纳多迅速开出175万英镑的价格。罗德斯意识到,这样恶性竞争会两败俱伤,于是他向巴纳多提议,如果巴纳多同意罗德斯以140万英镑买下法国公司,罗德斯就转手把法国公司卖给巴纳多,条件是得到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1/5到股权和30万英镑现金。巴纳多同意了,罗德斯就这样轻松在巴纳多的公司里插了一脚。

  虽然巴纳多是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最大的股东,但散户股东的力量不容忽视,罗德斯随后开始一一收购这些股东的股权,巴纳多对此有所警觉,也开始收购股权。一时间IM体育,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的股票价格急速飙升。最后巴纳多败下阵来,他把手里的股票全部卖给了罗德斯,加入了戴比尔斯。

  本来一切顺风顺水,罗德斯准备让戴比尔斯收购但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的一群小股东联合起来反对戴比尔斯的收购行为,他们指出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的规定:该公司只同性质相同的公司合并,而戴比尔斯不属于性质相同的公司。法院统一小股东们的意见,判定两家公司不得合并。罗德斯和巴纳多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解散了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随即戴比尔斯买下了所有资产。一群小股东惊地目瞪口呆:还有这种操作!那张原本应该支付给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所有清算人”的巨额支票(面值5338650英镑)立即宣布作废。这张支票今天仍然挂在金伯利戴比尔斯公司老会议室的墙壁上。

  1888 年,罗德斯完成对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的收购,成立了 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 Limited (戴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戴比尔斯的钻石垄断从此开始。

  戴比尔斯公司掌握了各大矿脉后,罗德斯就开始大干特干起来。首先他大规模削减了钻石产量,整个南非的钻石产量下降了40%,钻石价格得到稳定。1889年罗德斯和位于伦敦的Diamond Syndicate达成战略协议,规范了钻石的产出及维护费用。该协议的成功性很快得到证实——1891-1892年的经济低迷时期,钻石供应一直保持稳定。

  只有一件事情打破这种垄断,就是新矿的发现。新矿不需要多,一家就能把戴比尔斯打个措手不及。1902年库里南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极品矿”,戴比尔斯立刻向库里南抛来橄榄枝,要收购极品矿,但库里南断然拒绝。戴比尔斯于是想拉库里南加入戴比尔斯,但库里南仍然不为所动。

  库里南转而向两个独立零售商Bernard和欧内斯特·奥本海默出售钻石,因而削弱了德比尔斯市场。1905年,当最大的钻石“库里南钻石”被发现时,他们的产业已经基本和戴比尔斯持平。1910年左右,戴比尔斯的钻石毛坯份额已经从90%跌倒40%。唯一让戴比尔斯感到欣慰的是他们购买了极品矿的部分股票,而给他们献上这一计策的正是欧内斯特·奥本海默。

  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整个欧洲一片混乱,钻石市场受到极大冲击,大多数钻石矿都关门停产,极品矿股价狂跌,戴比尔斯趁机买断了库里南矿场的控制权。

  但一战让戴比尔斯自己的日子也很难过。而且很快,戴比尔斯公司即将面临比库里南更强劲的对手,这个人正是奥本海默。

  一战爆发,钻矿纷纷关闭,南非钻石行业几乎全部停产。1915年,南非占领了非洲西南的一块产钻地,那里曾经是德国殖民地,如今是,南非把它当成了保护地。保护地矿主们本着有一笔赚一笔的原则,一直没有停工。到了1919年一战结束,保护地的钻石产量占到了全球产量的18%。

  奥本海默开始游说南非总理路易·伯塔将军,希望他能批准奥本海默成为保护地买家之一。对奥本海默行动一无所知的戴比尔斯的弗里茨亦来到路易·伯塔将军府,以期合作。伯塔告诉他,“某家矿业公司”已经和政府进行过洽谈。西尔斯科恩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给远在伦敦的戴比尔斯股东们发去加急电报。但是伦敦股东们竟然对奥本海默构成的威胁视而不见,奥本海默成功收购了保护地所有的钻矿,为自己打造了又一桶金。随后奥本海默建立起自己的营销集团,在大西洋海岸线上那马夸兰地区购买了大量新兴的冲积钻石矿。

  为了重新实现垄断,戴比尔斯不得不找奥本海默谈判,奥本海默同意与戴比尔斯结成联盟,但是他要求拿到股份,并进入董事会,无可奈何的戴比尔斯公司同意了。1926年,奥本海默以全部家当,通过置换股权的方式与戴比尔斯钻石公司实现合并。1929年12月20日,奥本海默坐上了戴比尔斯集团主席的位置。

  自从奥本海默大权在握的那一刻起,他的故交好友就注定厄运当头。奥本海默亲手毁掉了伦敦钻石集团,曾经操作钻石毛坯交易的中间商就此下岗,戴比尔斯集团从此一手遮天IM体育。

  奥本海默创立的这一套产销系统被称作“单渠道销售”:首先它说服了矿商加入其单通道的垄断,使他们变成戴比尔斯麾下的矿主或加盟者,或者是戴比尔斯签订独家供货合同的矿主。另外,戴比尔斯还把市场上其他散户出售的毛坯全部买入。然后,戴比尔斯把所有收集到的钻石毛坯集中送到伦敦进行挑选分类,然后把各种成色的毛坯装在不同批次的箱子中,出售给根据商品信息付款的买家。在戴比尔斯的巅峰时期,这套系统控制着全球钻石毛坯交易量的80%。如果钻石价格下跌,戴比尔斯就切断各大切割中心依赖的货源,价格回升之后,钻石供应才再度恢复。

  1934年戴比尔斯建立了销售机构CTC(Diamond Trading Company),利用看货会(Sight)方式销售钻石毛坯,全球有大概100个左右的看货商(Sightholders,每年数量会有些许变化),看货商氛围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三大类。我国的周大福和周生生都是有资格的看货商。如果哪家看货商公司违背财务规则、行业声誉不佳或直接倒卖毛坯,会被取消看货商资格。

  戴比尔斯把钻石毛坯分成14000个品种,分类标准包括晶形、体积、色泽、透明度等,分类之细,远超过行业其他企业,加拿大官方估价系统只把钻石分为几百个级别。

  一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美国取代欧洲成为钻石消费第一大国。但是随着1930年经济大萧条,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经济都急速衰退,钻石需求量再次骤减,为了刺激钻石销售,戴比尔斯公司开始为钻石打广告。

  借着求婚风尚,1946年,戴比尔斯的广告说:“一百万年以前,这颗星星坠落了。如今它重新焕发出光芒,只因她渴望爱情。”

  1947年,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的广告人正为第二天要给戴比尔斯(De Beers)提交广告文案而发愁,她焦头烂额地垂着头祈祷:“上帝啊,赐予我一句广告语吧。”,于是她坐直,在纸上写下了“Diamond——Forever(钻石——永恒,在西方文化中,钻石几百年来一直象征永恒)”,忽然她灵光一现,然后才有了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A diamond is forever”。

  以钻石的单一元素组成、稳定的化学性质、天然最硬材料、透明清澈的外观以及矿物稀有度,象征了爱情的纯洁、忠贞和永恒,这一做法巩固了钻石在求婚中的标志地位,立即在欧美掀起购买钻石的风潮,只用了3年时间钻石销量就增加了50%,其中求婚钻戒是钻石销售的主要构成。到1965年,美国80%的新婚女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钻石。

  中国改革开放后,1993年DTC通过香港奥美广告公司,征集这句广告语的中文翻译,经过半年的评比,一名大学教师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功入选,并最终成为经典。至此,钻石文化已经在全世界被广泛接受。

  1953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稳定地块上发现了一片密集分布的火山筒,前苏联政府相信这里蕴含的钻石资源能为他们带来巨额的外汇,他们雷厉风行地建起一座矿业城市,立即开挖。戴比尔斯高管们飞赴莫斯科,试图拉拢政府首脑。戴比尔斯告诉前苏联政府说,如果他们挖掘的毛坯流入安特卫普或特拉维夫,全球钻石价格就会迅速走低。莫斯科当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与戴比尔斯集团签署了供货协议。

  虽然戴比尔斯成功将俄罗斯的钻石导入伦敦市场,但与俄国人打交道并非易事。莫斯科的钻石大亨们对戴比尔斯的行为心存疑虑,随着俄罗斯钻石行业的蓬勃发展,总有一天他们能抓住机会挤进毛坯市场。

  1966年7月,地质学家曼弗莱德·马科斯在博茨瓦纳发现了占地287英亩的钻石矿脉,让博茨瓦纳一跃成为当今主要钻石产出国之一,年产钻石毛坯2500万克拉,是戴比尔斯手中的绝对王牌。

  1973年,美国学者葛尼(J. J. Gurney)对南非地区金伯利岩进行了采样分析,得出了G10石榴石是钻石指示剂的结论,研究结论一经发表,钻石矿业立即掀起惊涛骇浪,因为这预示着任何钻石供应商,哪怕是独立工作的勘探者,也可以利用这一知识寻找新的钻石矿,从而打破戴比尔斯在钻石行业的垄断地位。

  1981年,葛尼和詹宁斯在非洲中南部勾普地区发现了优质钻石矿,法尔康布里奇公司完成了对这里的评估。这项工作持续了7年之久才有了重大成果,按理说,这项投资计划的胜利指日可待,可是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法尔康布里奇公司和超级石榴公司的高层领导和戴比尔斯集团当时的主席哈里·奥本海默(欧内斯特·奥本海默的儿子)进行了会晤,他们完全没有采纳詹宁斯和葛尼的意见,而是同意让戴比尔斯接管该项目的开发。就这样,卡拉哈里沙漠中最好的钻矿落入了最不想开发它的人的手里。戴比尔斯再一次战胜了对手。但是它仍然不能大意,因为竞争对手正如雨后春笋一样,从世界各地涌出。

  1978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大储量、易开采的钻石矿,区别于之前的金伯利岩,这里的矿石是钾镁煌斑岩为主,开采更加容易,所以直到现在澳大利亚产量依旧占据全世界的25%左右,而且这里的阿盖尔矿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粉钻产地。1979年力拓(Rio Tinto)矿业公司进入钻石行业,目前是世界上第三大的钻石毛坯供应商,2015年力拓与周大福达成供钻协议。阿盖尔矿因矿产减少,经济价值下降,已经于2020年11月3日关闭。

  1982 年,在博茨瓦纳发现了另外一处高产量的矿场。 作为高品质钻石的丰富来源,Jwaneng 矿场大大提高了博茨瓦纳的产量,以至于这个国家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钻石产地,所出产钻石的价值名列世界第二。 De Beers与博茨瓦纳政府签约购买这座矿场的生产,博茨瓦纳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钻石切磨行业。

  1985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处产地,2000 年又在加拿大北部发现了新的矿床,世界钻石开采的规模空前扩大。

  1992年,俄罗斯艾罗莎(Alrosa)成立,由于违反欧盟反垄断法,2009年它终止了与戴比尔斯的合作,开始独立销售钻石毛坯,目前与戴比尔斯的实力不相上下,钻石产量甚至超过戴比尔斯。

  1994年美国对戴比尔斯垄断行为提起诉讼,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戴比尔斯的主管们只能绕开美国走,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企业的老板们,竟然无法登上最大钻石市场的土地。这一诉讼也间接影响了戴比尔斯,导致它无法收购和美国相关的任何钻石矿。

  1996年,詹宁斯的南方时代资源公司赢得了马斯方坦矿脉和卡马福卡钻石矿脉的勘探权利。钻石界的同仁们给戴比尔斯取名“恐龙”,庞大的垄断集团步履缓慢,无法阻止行动敏捷的小公司从它眼皮子底下夺走矿脉。但很快事情又出现了转变,马斯方坦农场的继承人与南方时代公司公开争夺农场矿产的所有权,戴比尔斯趁机介入,最终夺走了60%的矿床。恐龙跺脚,威力不小,这是老垄断集团最后的一震。

  1997年,佩特拉钻石公司(Petra Diamonds)成立,在经历了一段成长期后,最终成为非常有实力的独立钻石生产商之一。

  戴比尔斯逐渐感到他们对产业引导和供应控制的影响力越来越小,2000年《》(The New York Times)的一篇文章称“公司大量储备原料钻石,以控制钻石供应并保持世界钻石高价位。该贮备已经变成了昂贵的重负。戴比尔斯公司市场份额的萎缩也让公司更加难以通过自行吸收原料钻石来支撑价格。”在进行战略性回顾后,戴比尔斯公司决定放弃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供应面管理和垄断,制定了全新的事业目标,吞掉每克拉钻石不再是他们的企业宗旨了,戴比尔斯公司关闭了14家营业部,“特意从一个中心供应驱动的体系转向一个由需求驱动的体系。”

  2001年,戴比尔斯与法国奢侈品公司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该公司独立运作,经营戴比尔斯钻石珠宝,并在全球开店直接开展零售业务。2017年戴比尔斯向路易威登收购回50%的股权,自此,戴比尔斯100%控股该品牌的零售业务。

  “我们现在和其他商业一样进行运转,”戴比尔斯公司总经理彭尼说。在彻底远离了数十亿美元钻石储备的时期后,“我们现在只有两个月的总储量。所以从地下开采出原料到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在整个生产供给流程中仅有几个月,这点让我们为之自豪。”

  和 1867 年在南非发现钻石以及戴比尔斯成立之后的几年一样,1990 年之后,市场经历了诸多变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发现大量令人振奋的新产地,这也促成了很多切磨中心的出现。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世界经济巨幅波动期间。

  作为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戴比尔斯(De Beers)必须与时俱进。 今天的戴比尔斯与1989 年的戴比尔斯截然不同。 该公司作为行业中钻石供应商的角色逐渐淡化。 之前,全球的钻石主要通过单一的方式从戴比尔斯流向市场,现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场。

  竞争对手越来越多IM体育,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也一去不返,价格操控也随之远去。但经营方式的改变,让戴比尔斯的利润竟然大幅上升,甚至高于曾经垄断阶段时期。

  2018年,戴比尔斯宣布成立Lightbox品牌,出售合成钻石首饰,一时间在业内反响巨大。

  以4C为分级基础,以Rapaport报价表为基准进行打折。这种方式能让合成钻石的价格体系和天然钻石价格体系保持挂钩,有助于维持合成钻石的市场价。也就是现在合成钻石商家的做法,这样做利润大,其实就是换了一种方式的操控价格;

  抛弃所谓的4C分级,将合成钻石看作工业产品,以其生产成本为基础进行定价。这是Lightbox的初衷,随着工业的规模化,合成钻石的成本会越来越低,价格也会越来越低。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合成钻石的经销商,肯定是想尽可能地维持合成钻石的售价,这样在成本越来越低的同时,利润就越来越高。不过参考其他合成宝石及优化处理宝石,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长远看天然宝石更有价值,而合成宝石只有美观功能,并不具备高贵和收藏的价值。

  但是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并不矛盾,它们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群,起到互补的作用。

  (其实我也卖合成钻石啦,如果想买可以找我买呀,无论是珠宝还是材料合成,都业内有人,价格有优势 :b )

  但它也让钻石行业成为所有珠宝品种里最完善、最系统的行业,也带给矿产国家更高的收入和更完善的社会福利,甚至在保护物种和环境上做的比当地环保局都好。

  对于戴比尔斯来说,虽然它已经失去了垄断地位,但它目前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无论是谁说起钻石,所有人都会想起戴比尔斯公司。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简自是接近无敌的存在。

  2020年时,戴比尔斯决定更改自家品牌ForeverMark的名称,把De Beers加在前面,使它们之间建立联系。从此以后,你看到戴比尔斯(De Beers)的机会就更多了。你怎么看待这家企业呢?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经典的广告词彰显出钻石的尊贵典雅,一直以来,钻石都是奢华的象征,问及原因,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因为钻石少啊,物以稀为贵,稀有就值钱了呗。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你去询问地质学家,他将告诉你,钻石并非那么稀有。事实上,根据《上乘珍品和珠宝的道·琼斯 欧文指南》中所述,钻石比其他具有宝石质地的有色石头更加普通。它们仅仅是被人感觉好像更为稀有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钻石比其他宝石稀有呢?部分原因在于钻石厂商出色的市场营销活动,不断地向你灌输钻石稀有的信息,不知不觉你也就觉得钻石稀有了。其实,让你觉得钻石稀有的主要原因在于钻石开采公司戴比尔斯:这家公司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钻石矿脉,并且对一定时间内提供给市场的钻石数量加以限制,导致其垄断了全世界的钻石生产。 南非的戴比尔斯垄断组织由英国商人塞西尔·罗德斯创始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的钻石主要是由南非的矿山供给,然而,存在许多互相竞争的采矿公司。在19世纪80年代,罗德斯买下了这些矿山的绝大部分,并把它们合并为一个公司 戴比尔斯。到1989年,戴比尔斯控制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钻石生产。 垄断者是一种没有近似替代品的商品唯一的(或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者。当一个企业是垄断者的时候,其所处的行业为垄断行业。比如,戴比尔斯就是一个垄断者。 完全竞争和垄断都是特殊类型的市场结构。它们是一个市场体系中的两个特殊种类。完全竞争者们在既定的价格下出售产品,垄断者们的行为则不同。垄断者们知道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市场价格,并在决定产量的时候考虑了这种影响。 垄断者通过减少供给量使得价格高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塞西尔·罗德斯将钻石生产者们合并为戴比尔斯公司,因为他认识到总体的价值要比局部加总的价值更高 垄断产生的利润将高于单个竞争性公司的利润总和。 垄断者这种通过减少产量来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的能力被称为市场势力,而且市场势力都与垄断有关,任何一个生产小麦的农民都不具有市场势力,他(或她)必须以现行的市场价格出售小麦。但你家的有线电视公司却具有市场势力,它能在提高价格的同时仍保留许多(尽管不是全部)客户,因为你没有其他选择,当地的有线电视公司就此一家,别无分号。换句话说,它也是一个垄断者。 垄断者能持续保持其垄断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进入不了它所在的行业,存在某种东西阻止其他企业进入,这种东西被称为进入壁垒。市场经济中,主要存在四种主要的进入壁垒:对稀缺资源或投入要素的控制、规模经济、技术优势和政府制造的壁垒。下面我们具体解释一下: 1. 对稀缺资源或投入要素的控制 一旦垄断者控制了某一行业中至关重要的资源或投入要素就能防止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塞西尔·罗德斯正是通过对世界大多数生产钻石的矿山实施控制,造成了戴比尔斯对钻石生产行业的垄断。 2. 规模经济 其实在19世纪初,当天然气供应行业刚刚兴起时,行业内存在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久之后,几乎每个城市的天然气供应都因为给城市铺设管道的大额固定成 本而被垄断。由于铺设天然气管道的成本不是由公司出售天然气的数量决定,销售量大的公司具有成本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固定成本,它们平均总成本比小公司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行业中,大公司获利更多,同时小公司将被逐出该行业。由于同样的原因,已成立的公司具备优于任何潜在进入者的成本优势 一种潜在的进入壁垒。所以地方天然气公司的垄断是其自身行业的规模经济引发并保持的。 这种由规模经济引发并保持的垄断被称为自然垄断。自然垄断的定义特征是行业在一定范围的产量下存在规模经济。其条件就是产业中要投入大额的固定成本,一定数量的产品在由一个大企业生产时比由两个或更多的小企业生产所需的平均总成本更低。 自然垄断在地方的公用事业中比比皆是,如自来水、天然气、电力、当地的电信服务和有线. 技术优势 一家公司在行业中始终保持超过潜在竞争者的技术优势,便有很大可能成为垄断者。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英特尔在CPU的设计和生产上始终保持优势,一直处于CPU生产的垄断地位。但是技术优势一般是短期而非长期的进入壁垒: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者们将投入资金以提高技术,并与技术领先者进行竞争。事实上,在最近几年,英特尔发现它的技术优势已经受到了竞争者美国高级微电子器件公司AMD的威胁,垄断格局逐渐被打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高科技行业,技术优势并非是胜过竞争者的保证。一些高科技行业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即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随着使用该产品的人数增加而升高的情况。在这些行业中,拥有最大的网络 目前使用其产品的消费者数量最多 企业在吸引新客户方面比其竞争者更有优势,这种优势可能使它成为垄断者。微软常常被看做是这方面的例子,公司产品 Windows操作系统 在技术方面差于苹果的操作系统,但由于Windows的消费者远大于苹果,微软自然而然地成了操作系统的垄断者。 4. 政府制造的壁垒 政府制造的最重要的合法垄断壁垒就是专利权和版权。专利权现在的有效期是20年,它被赋予新产品的发明者们;版权被给予作者和编者们,它的有效期通常是创作者的终生再加70年。 政府制造合法垄断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为了保证垄断企业利润从而达到鼓励创新的目的。一个企业,愿意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它期待着由此带来行业的垄断从而赚取巨额利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为了鼓励创新,设置壁垒,让创新的企业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某一个行业领域里获得垄断地位,保证企业的创新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以此刺激企业不断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经济学点睛:垄断是一个争议的话题,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总是想做到行业最大,做到行业的垄断,但消费者却深知垄断带来的种种不便。一方面垄断集中的资源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垄断排斥了竞争,又会造成低效率。总之,垄断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个均衡的博弈过程。

  戴比尔斯公司,可能这个公司在国内不是很有名,但是它的下属公司 永恒印记 却为人们所熟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现在已不然只有戴比尔斯一家独大,100来算,他只有七八十。剩下的二三十被其他公司所占有